本报记者:邱总,您好。2012年9月,作为温州金改试验区的重要载体与实施平台,温州市金融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应运而生,转眼就要迎来挂牌两周年,作为“掌门人”,您如何理解“改”与“投”? 邱海华:2012年3月28日,国务院批准设立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温州金改的“改”是要通过推进地方金融组织体系、区域资本市场体系、地方金融服务体系、地方金融监管体系“四大体系”的建设,以期达到“引金融之水,浇实业之田”的目的。正如“引水浇田”需要建设“水渠”一样,体系建设也需要平台承载。市金投集团作为市属唯一金融投资企业,就承担起了铺设渠道和搭建平台的重任。近两年来,金投集团努力“引水铺渠”、“投石问路”,最大愿景是做强以股权投资为主的金融业,打造各类金融服务平台,形成多元化的控(参)股金融组织体系,为集团的金融主业投资布局开好头。比如已经完成了首家国有融资担保公司和再担保中心的设立,成为温州银行的大股东,搭建了温州股权营运中心平台,参股农村产权服务交易中心、温州知识产权交易中心等。目前集团正全力推进温州金融资产交易中心的组建,与具有央企背景的专业资产公司开展全方位合作,借鉴国内外金融资产交易所的成功经验,为量大面广的温州中小微企业服务,为化解温州金融行业不良资产而努力。 本报记者:您前面谈到“‘引水浇田’需要建设‘水渠’”,在互联网金融时代已然来临的当下,我们金投集团的“引水浇田”是不是也在引入“互联网思维”? 邱海华:的确是这样的。集团打造全方位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就是以“两库一网”的建设为载体,构建信息对称平台。“两库”,即金融产品库和企业融资需求库。“一网”,即中小微企业金融综合服务网。依托小微企业融资综合服务中心的线下服务和金融电子商务平台的线上信息,并联动金融要素交易中心的直接融资功能,打通信息发布渠道,实现信息交流对称,为小微企业提供包括融资在内的“一站式”服务。逐步建立起面向全球温商和全市中小微企业的区域股权市场与多层次、多元化资本市场的顺畅通道,打造未上市公司股份转让的“温州板”,建成温州民营经济与资本市场对接的有效平台。 本报记者:《温州金融超市》今天创刊,它的目标和金投集团一样,是想成为温州企业和温州人投融资的一个“约会平台”,特别邀请您为它的创刊致辞。 邱海华:温州晚报联合市金投集团、浙江华盈股权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共同打造《温州金融超市》周刊,就是希望为温州搭建一个植根于政府、百姓、机构、企业之间的投融资信息平台,一句话就是“让钱找到好项目,让好项目找到钱”。与此同时,希望这份专刊以当好“温州金改的记录者”为使命,为全面推进温州赶超发展传递“金能量”。